一、施工期: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永久占地包括路基、站场、桥梁、隧道、改建工程占地。工程永久占地对沿线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影响轻微,设计中已充分考虑减少占地,并且工程呈线状分布,通过经济补偿用于造田、植被恢复等措施,可以将影响降低到最小。工程临时占地包括弃土(渣)场、制存梁场、拌合站、施工便道、物料堆场、施工营地等临时辅助工程占地,施工结束及时平整场地,进行绿化生态恢复。 (*)工程建设将永久占压部分林地,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国家及地方保护植物,应当进行移栽措施。对于一般林地中适于移栽的小树苗或经济价值较大的树种,也应当进行移栽。移栽价值不大或不适宜移栽的树木本着等量补偿的原则进行异地补偿,按照国家及地方补偿标准,在当地林业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异地补植或货币补偿。本工程通过采取路基边坡植物措施、沿线绿化种植乔木或灌木以及临时场地、弃土(渣)场区绿化等措施,可以有效补偿工程对植被**的破坏。 (*)工程沿线分布有多种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噪声和灯光可能会对野生动物的栖息造成一定影响,通过加强施工期管理,可有效的减缓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的取、弃土作业、路基填筑等土石方作业对沿线植被和土地的破坏,通过落实各项减缓补偿措施,工程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大的危害。施工结束后,随着防护、绿化措施的到位,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将逐步得到恢复和改善。 *.声环境保护措施 为减轻施工期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施工时间和施工噪声进行控制。采取以下措施: (*)选用低声级的机械设备。 (*)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施工场地边界噪声控制在国家《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的指标要求范围内。 (*)对于建筑材料的运输应制订详细的运输计划,物料进出施工现场通道应避开人员高峰期,防止车辆运输等引起的周围交通堵塞。运输车辆不得超载和超速行驶。 (*)在博克图镇、伊列克得村、乌奴耳镇等敏感点附近施工时,应充分考虑大型装载机等高噪声机具的源强和作业特点,采用围挡等降噪措施。 本项目施工方应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管理,施工场地内高噪声设备不同时运行,并严格遵守施工时间,夜间尽量减少施工。采取以上措施对场址施工噪声控制后,可使项目在施工过程对周围的影响降到最低。 *.振动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使本工程在施工期间产生的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控制对策: (*)施工现场的合理布局。科学的施工现场布局是降低施工振动的重要途径,应在保证施工作业的前提下,适当考虑现场布置与环境的关系;选择环境要求较低的位置作为固定制作作业场地; 尽可能将产生振动的施工设备置于距振动敏感区**m外的位置,以避免振动影响周围环境; (*)科学管理、做好宣传工作和文明施工. 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倡导科学管理;做好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大力倡导文明施工的自觉性,尽量降低人为因素造成施工振动的加重。 (*)施工中应根据隧道施工断面与建筑物的距离、隧道岩性以及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合理选择施工方式。 (*)为了有效地控制施工振动对沿线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除落实有关的控制措施外,还必须加强环境管理,根据国家以及沿线所经各*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施工单位应主动接受环保等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涉及**岭铁路隧道文物区段隧道施工时应控制爆破,控制一次装药量及一次开挖进尺,并严格控制爆破振速,爆破作业期间应对文物进行振动监测监控。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本工程的施工期较长,由于施工期大型临时工程、土石方施工等因素,将对附近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了减轻施工期扬尘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建议采取的主要对策有: (*)加强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管理,严格执行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及施工建设的规定。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在规定区域内的施工现场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或者砂浆的场所应当采取降尘等措施;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当密闭存放或者采取覆盖等措施、施工现场土方作业应当采取防止扬尘措施,主要道路应当定期清扫、洒水;拆除建筑物或者构筑物时,应当采用隔离、洒水等降噪、降尘措施,并及时清理废弃物;施工现场施工进行铣刨、切割、焊接、喷漆等作业时,应当采取有效防扬尘和有机废气措施;灰土和无机料应当采用预拌进场,碾压过程中应当洒水降尘;土方和建筑垃圾的运输应当采用封闭式运输车辆或者采取覆盖措施;建筑物内施工垃圾的清运,应当采用器具或者管道运输,禁止随意抛掷,施工现场禁止焚烧各类废弃物。 (*)开工前,在施工现场设置围挡并进行维护;暂未开工的建设用地,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超过三个月未开工的,应当采取临时绿化等防尘措施。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公示施工现场负责人、环保监督员、扬尘污染控制措施、举报电话等信息。 (*)清理施工垃圾,应搭设密闭式专用垃圾道或者采用容器吊运,严禁随意抛撒。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当设置密闭式垃圾站用于存放施工垃圾。建筑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在场地内堆存的,应当集中堆放并采取密闭或者遮盖等防尘措施; (*)拆除建筑物、构筑物时,四周必须使用围挡封闭施工,并采取喷淋、洒水、喷雾等降尘措施,严禁敞开式拆除。 (*)加强施工机械设备及车辆的养护,应定期对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的废气进行检查监测,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不得上路行驶;严禁使用劣质油,加强机械维修保养,降低废气排放量。 (*)遇有*级以上大风或重污染天气预警时,必须采取扬尘防治应急措施,严禁土方开挖、土方回填、房屋拆除、材料切割、金属焊接、喷涂或其他有可能产生扬尘的作业。 *.水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中所排污(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场地废水及施工机械车辆冲洗废水以及隧道、桥梁施工废水等。 (*)进行桥梁桩基础施工需避开汛期,避开汛期则桩基础可不涉水施工。因此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如无法避开汛期施工,水中墩施工采用围堰施工。 (*)隧道施工排水采取清污分流,对未受施工污染的地下涌渗水(**),可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封堵结合、疏排导流等方式将其引出洞外,尽可能减少隧道施工废水量。未经施工污染的隧道涌水单独引出,满足要求后排放。 设置清污分流的原则:对隧道长度大于*km的隧道涌水实施清污分流;临近敏感水体(敏感保护区、水体)的隧道**建议采用清污分流。清污分流措施可以尽可能减少隧道施工废水量。 施工废水处理措施的原则:结合全线隧道施工工点与临近敏感水体位置及水环境影响分析、隧道施工组织计划,对临近敏感水体(敏感保护区、水体)的隧道施工**设置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站;未涉及敏感水体的隧道施工**设置隔油多级沉淀池处理。 本次工程共设*处隧道污水处理站,分别为博克图隧道进出口、***岭隧道*、*、*号斜井和进出口处。处理工艺主要为初沉→加药→调节隔油沉淀→排放至附近沟渠。废水经充分调节、混凝、沉淀后,预测处理后出水水质可达到《城*污水再生利用-城*杂用水水质》(GB/T*****-****)绿化、道路清扫、建筑施工标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洗车、地面冲洗、道路浇洒等。。 (*)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施工场地文明施工及环境管理暂行规定》,根据地形,对施工场地雨水和废水的收集和排放设施进行设计,严禁施工污水乱排、乱流污染周围环境和水体。对施工场地尽量予以硬化,经常性清扫,工程混凝土拌和站应先选址在离开居民点***m之处,水泥必须防水、雨存放,拌合物及其他用料必须在料场堆放,注意清洁生产。生产废水必须设两级沉淀池,冲洗砂石料的水应做到重复利用,排放废水应做到达标排放。 (*)对于有*政污水管网条件的,施工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小型隔油沉淀池收集预处理后,就近纳入既有*政污水管网系统。对于不具备接入*政污水管网的条件的施工营地,建议设置化粪池、隔油池对营地产生污水进行收集储存,并加强管理,及时清掏,由环卫人员及时运送至附近的污水处理厂。 (*)控制施工机械车辆冲洗废水的污染影响,设置施工机械、车辆冲洗点以便污水定点排放。 *.固体废物处置方式 加强施工组织管理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施工营地产生的生活垃圾应设专人收集后,送至环卫部门集中处理。彻底清理拆迁及施工营地撤离产生的建筑垃圾,运至指定的弃渣场或其他指定场所进行处置。沿线周边环境敏感区内不得设置取(弃)土场,施工剩余物料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在指定临时场所(生态红线管控区外),并设专人定期及时清运。 运营期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集中于施工期,施工结束后影响基本消失。运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主要为对于景观的保护措施。 通过合理设置施工便道、施工营地和场地,并在工程结束后及时采取工程或生物恢复措施,将工程对景观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多种梁型、墩型与周围环境协调等方面进行比选,优化桥梁、桥墩及站区的设计,使工程于周边环境相协调;运用美学和生态学、工程学原理,对铁**下、路基边坡、隧道**造型进行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乡土人情、历史典故,利用当地建筑景观元素,突出表现区域特色,融入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突出不同角度的视觉效果,采用有效的工程措施,并通过选择合适的植被隐蔽工程防护措施,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集中于施工期,施工结束后影响基本消失。运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主要为生态监测。 施工期前*年、运营期前*年隔年进行线路沿线野生植物生态监测。每年*月-*月;*月-**月;**月-次年*月。运营期前*年隔年进行野生动物生态监测。每年*月-*月(候鸟迁徙季);*月-**月(繁殖季);**月-次年*月(候鸟迁徙季)。 *.声环境保护措施 依据环发〔****〕*号“关于发布《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优先考虑对噪声源和传声途径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实施噪声主动控制;对不宜对交通噪声实施主动控制的,对噪声敏感建筑物采取有效的噪声防护措施,保证室内合理的声环境质量。 针对本工程提出如下噪声防治建议:设置*m高路基声屏障的敏感点*处(*处拆除后复建),声屏障长度为****m。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总投资***.**万元。项目建成运营后,采用新型灯光光闪技术代替传统鸣笛,以减轻铁路运行噪声影响。 根据典型路段达标距离预测结果(工况为:普客***km/h、货车** km/h),当路基高度为*m时,*类区的达标距离为***m;当桥梁高度为**m时,*类区的达标距离为***m。建议规划部门合理规划铁路两侧用地功能,尽量不作为居住用地;在铁路沿线*类区范围内,在不采取噪声防护措施条件下,在距离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预测达标距离以内不宜**噪声敏感建筑物。 *.振动环境保护措施 为满足环境振动要求,结合预测评价结果,拟采取以下措施以减小列车振动对环境振动的影响: (*)源强控制 评价要求本工程投入运行后,定期对全线轨道进行打磨,消除轨道上的磨损,减少轮轨间接触面的不**度;为改善车轮不圆整引起的振动,应定期进行镟轮。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业、机车及车辆制造工业的发展,线路轨道条件逐渐提高,新型车辆会逐步更新替换既有老式车体,轨道打磨等大型机械的国产化、普及化,这些技术手段对减轻振动影响是较为有利的。 (*)振动保护措施 为便于规划控制,建议沿线政府规划、建设、环保部门在规划管理铁路两侧土地时充分考虑沿线振级水平较高的实际,划定一定范围的缓冲区,临近线路两侧达标距离内禁止**居民住宅、学校等振动敏感建筑物。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运营后,各站均采用集中供暖或电锅炉取暖,无锅炉烟气产生。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为车站食堂产生的油烟。 为有效控制废气排放,减少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本项目采取如下措施: 站场食堂在灶台上方设置抽风排气罩,收集的含油烟废气送油烟净化器处理,净化后的食堂烟气从专用烟道排出。 油烟净化器内部装有油类碰吸单元,油烟经过净化器在高压等离子电场的作用下,将微小的油颗粒与气体进行电离荷电,带电的微小离子(油颗粒)被吸附单元所收集,并流入和沉积到净化器的储油箱内,烟尘内的有害气体,被电场内所产生的臭氧所杀菌,并去除了异味,有害气体被除掉。同时由于油烟净化器易于安装、清洗方便、体积小、重量轻、占地面积小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普遍在饮食行业中使用。油烟净化设施去除效率大于**%,油烟排放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中型排放标准。 参考《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本次评价提出如下建议:排烟口与周围环境敏感点距离不应小于**m;油烟排风机应置于油烟处理装置之后,工作人员定期对油烟净化器进行维护,使之在最佳工况下运行。 * .水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本次污水治理原则,对工程范围内各车站污水处理工艺及排放去向进行优化设计,西岭口站、乌奴耳站原既有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附近沟渠,本工程建成后,西岭口站、乌奴耳站既有污水随新增污水一同经隔油池、化粪池处理后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三级标准要求,定期清掏外运。 *.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措施 (*)旅客候车垃圾 *)加大管理和宣传力度,使用降解速度较快或回收价值较大、安全卫生指标合格的快餐盒。 *)对旅客列车垃圾在车上设置垃圾袋,旅客列车垃圾定点投放,严禁随意就近投放。车站生活垃圾集中后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能够满足要求。 *)在车站对旅客进行环保宣传,增强旅客环保意识,尽可能减少垃圾随地乱扔的现象,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 车站及维修车间、工区办公生活垃圾 车站、维修车间、工区运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应当按照规定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禁止随意倾倒、抛洒、堆放或者焚烧生活垃圾。经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置或清运至环卫部门指定的垃圾堆放点,不产生二次污染,环境影响轻微。 综上所述,通过采取上述垃圾定点投放、及时回收、集中处置、加强站车垃圾排放的管理力度等措施,虽然工程建成后会引起相关各站固体废物量有一定的增加,但在采取措施并严格落实上述制度后,将固体废物纳入*政垃圾处理系统或者综合利用后,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运营期的环境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各项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同时通过日常环境监测获得可靠运转参数,为运营管理和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管理机构 本项目实施后由建设单位环保管理机构负责日常运营监测。具体负责其附属环保设施的运转和维护,配合环境监测站进行日常环境监测,记录并及时上报污染源排放与环保设备运行状态。 建设单位环保管理机构负责管内环保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掌握环保工作动态,协助计划部门审核、安排环保设施改扩建投资计划,落实站区环保设施更新改造计划,汇总、分析各站环保工作信息,协调与地方环保部门间的关系,协助处理可能发生的突发污染事件等。 (*)人员培训 为了保障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环境管理人员和操作员工的业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环保人员应切实做到精通业务,熟悉各项设备的操作、维护要领,确保所有设施正常运转。此外,各级环保管理部门还应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使环保人员责、权、利相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