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保护措施 根据报告书,本项目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井场施工、管线敷设及道路施工对土地类型的影响及对动植物的扰动。 报告书提出的施工期生态恢复措施包括:控制井场作业范围,尽量减少临时占地和永久占地;管线、道路施工过程将表层土、底层土分开堆放并采取挡护措施,在施工结束后分层回填;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生态治理恢复,在第一个播种季节进行生态恢复并尽快完成,撒播草种或种植沙柳等当地物种,尽快复垦并与周围生态景观协调一致。沙地地段配以树枝沙障、草方格等工程措施进行固沙。 报告书提出的运营期生态恢复措施包括:加强对井场、管线、道路绿化植被的抚育工作,并定期采取补种等措施,使植被覆盖度不低于周边。对废弃的井区砂石路进行生态恢复,及时恢复原有植被和生态景观,使气田开发区与区域生态景观和谐一致 闭井期气井退役后,应将打开的气层和井口封闭;并拆除井场采气设备、设施,并对井场土地进行平整、覆土、植被恢复。 (二)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根据报告书,工期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施工扬尘、柴油机废气、放喷燃烧废气、机械车辆废气、焊接烟尘烧等。 报告书提出的施工期环境空气保护措施包括:施工期间配备洒水车或类似设备定期进行洒水抑尘,大风天气停止施工作业,建筑材料的运输、堆放进行遮盖,限制车辆车速等;采用环保型燃油设备,定期对燃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试气过程天然气采用点火的方式通过井场火炬燃烧排放;管线敷设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合理规划施工进度,及时开挖,及时回填,施工结束立即对管线进行植被恢复。 根据报告书,本工程井场阀门装置挥发少量废气,气田开发集输采用密闭流程,加强采气井密封系统,管线进站处设置自动截断阀;采用技术质量可靠的仪表、阀门、控制设备等;采用优质管材并采用先进的焊接及施工技术;集输系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管道天然气泄漏事故发生,采气树及管道等有阀门的地方,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天然气测漏检验。 (三)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根据报告书,本项目施工期废水主要包括钻井废水、压裂返排液、管道试压废水及生活污水。 报告书提出施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包括:钻井废水循环使用,在井下作业完成后,统一转移至钻井废水处理厂处置,不外排;压裂返排液重复利用,无法回用的压裂返排液暂存于废液缓冲罐内,送至有处理能力的单位处置;管道试压废水重复使用,最终试压完毕后,试压废水经沉砂罐沉淀处理后用于周边植被浇灌;井场及施工区设置移动式环保厕所,生活废水经生活污水暂存罐储存后,定期送附近污水处理厂处理。 根据报告书,本项目天然气依托现有集气站、脱硫站进行气液分离,脱硫站产生的气田水输送至现有净化厂第一甲醇污水处理站(改建为含硫污水处理站)处理,集气站产生的气田水输送至现有净化厂第二、第三甲醇污水处理站处理,处理后满足《气田水回注技术规范》(Q/SY*****-****)中限值标准要求后回注地层。 项目运营期井场建成运营后采用远程监控系统,无人值守,运营期井场、管线巡查人员依托现有工作人员,不增设管理人员,不新增生活污水。 (四)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报告书提出的防治措施包括:将建设场地进行分区防控,分为重点防渗、一般防渗、简单防渗。 场地上管线外防腐涂敷环氧富锌底漆**,氯化橡胶面漆**,涂层干膜总厚度不小于***μm。井场埋地管线防腐采用聚乙烯胶粘带加强级,补口采用聚乙烯胶粘带补口带。露空管线均保温,采用岩棉管壳,外包*.*mm厚镀锌铁皮作为防护层。 井场施工过程中,移动危废暂存间、柴油储罐、废液缓冲罐、混凝沉淀罐区进行重点防渗,其中采取移动危废暂存间至少*m厚黏土层(渗透系数K≤**-*cm/s),或至少*mm厚**度聚乙烯膜等人工防渗材料(渗透系数K≤**-**cm/s),或其他防渗性能等效的材料,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中要求执行;柴油储罐、废液缓冲罐、混凝沉淀罐区采取等效黏土防渗层Mb≥*.*m,K≤*×**-*cm/s;或参照GB*****执行;泥浆固渣储存箱、钻井岩屑固渣储存池采取一般防渗,等效黏土防渗层Mb≥*.*m,K≤*×**-*cm/s;其他区域积进行简单防渗,粘土碾压平整。 根据报告书预测,施工期套管破裂发生钻井废水泄露,运营期注剂管线破损发生泄漏。污染物进入含水层后短时间内会造成局部区域地下水水质超标,不会对下游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造成影响,污染晕可在地下水自然稀释净化作用下消失,不会对含水层造成持续污染。 报告书提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提高固井质量,对套管采用阴极保护、有机涂层套管内涂层等技术进行防腐处理;管道全线采用沟埋方式,埋设在冻土层以下;一旦发生泄漏,及时采取修复措施,修井、洗井等井下作业要按照“铺设作业、带罐上岗”的作业模式;定期培训工作人员,严格定期检查各种设备的制度,积极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等。 根据《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工业》(HJ ****—****),制定了土壤、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计划。 布设*个土壤跟踪监测点,监测因子为石油类、石油烃(C*-C*)、石油烃(C**-C**)、汞、砷、六价铬、全盐量,当监测指标出现异常时,可按照《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表*中的污染物项目开展监测。每年开展*次监测。设置*个地下水监测点位。其中*个背景值监测井、*个污染监控井,监测层位为白垩系潜水含水层,监测因子为石油类、石油烃(C*-C*)、石油烃(C**-C**)、汞、砷、六价铬、硫化物,当监测指标出现异常时,可按照HJ***的附录F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特征项目开展监测。监控井半年监测*次,发现有地下水污染现象时需增加采样频次。 (五)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根据报告书,本项目施工期主要噪声影响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噪声。 报告书提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减少或避免夜间的施工操作;加强各类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其良好的运转,降低噪声源强;施工便道应尽量远离居民点。 根据报告书预测,钻井工程施工期各施工设备噪声昼间在**m处均可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中限值要求,夜间在**m处大多数设备可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中限值要求。管线工程施工期各施工设备噪声昼间在**m处均可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中限值要求,项目夜间不施工。井场***m范围内,管线中心线两侧***m范围内无敏感点。 根据报告书,本项目建成后主要是道路交通噪声,通过采取限速、减少不必要鸣笛等措施,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阀室的主要设备为阀门,正常运行下无噪声产生源强。 (六)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报告书提出施工期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包括:废弃泥浆、钻井岩屑当分层收集、处理,属于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可直接综合利用,属于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应集中处理为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后综合利用;未沾染废矿物油的废防渗材料完井收集后外售综合利用;沾染有矿物油废防渗材料、废机油、废油桶由专用桶收集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施工废料由施工单位收集后回收利用;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置。 运营期井场无新增劳动定员,不新增生活垃圾;项目运营期采气井场更换的废电池,拆卸后依托净化厂危废间暂存,定期送有资质单位处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