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有组织废气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废气、污水站废气、储罐大小呼吸废气、装卸废气、食堂天然气燃烧废气、食堂油烟。其中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包括溶解不凝气、纺丝废气、烘干废气、溶剂浓缩不凝气。 项目纺丝废气和溶解不凝气经管道密闭收集后经*套水洗塔处理后(每根排气筒配置*套水洗塔),通过**m高的排气筒P*、P*(二期P*、P*)排放。烘干废气经管道密闭收集后分别经 * 套水洗塔处理后(每根排气筒*套水洗塔),通过**m 高的排气筒 P*、P* (二期P*、P**)排放。溶剂浓缩不凝气经管道密闭收集后经水洗塔处理后通过**m高的排气筒P*(二期P**)排放。污水处理站废气及硫酸储罐大小呼吸废气(硫酸雾)经管道负压收集后通过碱喷淋+生物滴滤池+酸喷淋+水喷淋处理后通过**m高的排气筒P*(二期P**)排放。食堂设置 * 台静电式油烟净化器作为排烟系统的油烟净化装置,油烟废气经净化处理后通过专用烟道于食堂屋顶排放。 项目有组织废气排放应满足《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 * 部分:有机化工行业》(DB **/****.*-****)表 * 排放浓度及排放速率要 求;硫酸储罐排放的硫酸雾能够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表 * 标准;污水处理站氨、硫化氢、臭气浓度、VOCs 能够满足《有机化工企业污水处理厂(站)挥发性有机物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DB**/****-****)表 * 标准。食堂油烟能够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中 *.*mg/m*的标准。 项目无组织废气主要为治理设施未收集到的废气。项目运行时应加强生产和设备管理,对生产设备及管线进行定期检修,减少设备的“跑、冒、滴、漏”现象;液态料均采用密闭上料间,管道密闭输送,减少无组织废气的排放。废气排放应满足无组织废气 HCl、硫酸雾可以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表*标准;VOCs 可以满足《挥发性有机物排 放标准 第*部分:有机化工行业》(DB **/****.*-****)表*厂界监控点浓度限值要求;氨、硫化氢、臭气浓度可以满足《有机化工企业污水处理厂(站)挥发性有机物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DB **/****-****)表*标准。 (二)落实水污染防治措施。按照“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的原则,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废水排放量。项目废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生产装置及树脂再生废水、冷冻空压站定期排水、循环水站定期排水、设备地面冲洗废水、废气处理废水、厂区初期雨水。 项目各股废水经厂区内污水处理站(全厂(一期、二期)共设*座,每期设计规模 *****m*/d)处理达标后,满足园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对废水的收集输送处置系统、车间地面等落实防渗、防腐措施,保护地下水和土壤环境。 (三)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采用减振、隔声等措施及距离衰减后,厂界噪声能够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中的*类标准的要求。 (四)落实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拟建项目固废主要为离心渣、滤渣、废过滤网、废包装、废树脂(离子交换)、废膜组件(除盐水制备)、废包装桶、物化污泥、生化污泥、废机油废润滑油废浮油、废动植物油、生活垃圾等。废树脂(离子交换)、废包装桶、废机油废润滑油废浮油为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离心渣、滤渣、废过滤网、废膜组件(除盐水制备)、物化污泥、生化污泥收集后委托处置;废包装收集后外售;废动植物油、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对环评未识别出的危险废物,一经确认须按危废管理规定管理。固废需严格管理,及时清运。一般固体废物贮存应满足防渗漏、防雨淋、防扬尘等环境保护相关要求;一般固废、危险废物应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GB*****-****)要求、《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要求进行贮存、运输、处置。 (五)本项目污染物总量指标:CODCr(管理指标)≤***t/a、NH*-N(管理指标)≤**.*t/a;VOCs≤**.**t/a。 (六)落实环境管理及监测要求。按规定设置规范的污染物排放口和固体废物堆存场,并设立标志牌。按规定建设在线自动监测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完善覆盖常规污染物、特征污染物的环境监测体系,落实环境监测计划并公开。严格落实排污许可制度,建设单位必须按期持证排污,依法开展自行监测和定期报告制度,并对企业的基本信息及监测数据等进行公开。 (七)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建设单位在运行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定期对生产装置、储罐、管道、仓库等进行检查,安装必要的灾害、火灾监测仪表及报警系统;按照相关规范对危险化学品的贮存、使用等进行严格管理;厂区采取分区防渗措施,生产装置区及储罐区设置围堰,完善三级防控体系全厂(一期、二期)事故水池设置容积为 ****m*;厂区初期雨水池容积为***m*,确保事故废水和物料不外排;设置地下水监控井,加强对地下水质的监控;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并与园区风险预案实现联动,制定应急疏散路线及安置场所。一旦发生事故,建设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减轻污染危害。 (八)加强项目和环保设施的安全生产管理。开展对环保设施和项目的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健全内部管理责任制度,严格依据标准规范建设环保设施和项目。 (九)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在施工期间应按照各项环保措施进行施工,同时加强施工人员管理工作,并合理安排工期和施工时段。在施工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和工程监理招标文件中明确环保条款和责任。 (十)强化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机制。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方案》要求,落实建设项目环评信息公开主体责任,在工程开工前、建设过程中、建成和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及时公开相关环境信息。加强与周围公众的沟通,及时解决公众提出的环境问题,满足公众合理的环境诉求。 |